2004年的一天,已從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退休5年的李芳臣,接到了北京一位老同學的電話,正是這個電話點燃了他的創業激情。
老同學在北京一家數據公司擔任總工程師。他告訴李芳臣市場上急需智能IC卡數據寫入產品,如果能做出這種產品,他們公司馬上就可以訂購。李芳臣查閱了相關資料,發現IC卡的用途廣闊,而國內數據寫入設備卻很落后,有的甚至還是人工寫入。國外的自動化設備每小時可完成5000張IC卡數據寫入工作,但每臺售價卻高達40萬歐元。如果能實現進口替代,必將極大提高國內IC卡行業的發展。
“了解到這些情況之后,我很興奮,并不只是為了追求市場利潤,而是項目本身很重要。更重要的是我們閑不住啊。”李芳臣笑呵呵地說。李芳臣與其他三位退休的“老科技”一起赴北京專程考察了某公司正在使用的進口設備,四位“老科技”分別負責機械設計、自動控制、軟件開發、硬件系統。經過20多天的拼搏,第一份設計圖出爐了。
老同學所在的公司看了設計圖后,立刻拿出200萬元作為風險投資,李芳臣等四位“老科技”各自掏腰包湊了70萬元。有了270萬元的啟動資金之后,“老科技”一頭扎進了實驗室,夜以繼日地研發。
經過一年的努力,他們于2005年生產出第一批三臺樣機,樣機的寫入速度達到了每小時3000張。三臺樣機很快被北京的公司買走,3臺總價460萬元。李芳臣更有信心了,他們又借款幾十萬元,全部投入研發。2006年,李芳臣又開發出“在線實時實現自動補卡系統”,該系統解決了原設備一旦寫入錯誤就得人工手動補錄的問題,大大提高了寫入速度。(下轉4版)
李芳臣申請了三項專利,新產品的寫入速度首次超過了國外設備,達到了每小時6000張。2006年,沈陽友聯電子裝備有限公司的產量達到了21臺,并且將最初的三臺樣機召回升級改造。客戶使用了他們的產品后贊不絕口,而價格只是國外設備的1/4多一點。
在記者采訪的當天,李芳臣的產品已經擺在巴黎國際智能卡博覽會的現場。李芳臣告訴記者,參展的產品已經被印尼的一家公司訂購,展會結束后直接運往印尼。
除了印尼公司以外,全球知名的法國金雅拓公司也派專家組前來考察。專家組做了100多項測試項目,全部合格。目前已經開始進行商務談判。
2006年,四位“老科技”實現了產值1700萬元,利潤全部投入下一代產品的研發。除了IC卡,他們還把RFID卡數據寫入設備作為下一個目標。沈陽友聯電子裝備有限公司上下都十分節儉,至今沒有購入一輛汽車,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乘公交車上下班。
年近七旬的李老動情地說:“能做到高起點,快起步,關鍵是在于技術積累了一輩子。工作著就是一種樂趣,這種樂趣可以推動我一直工作到老,永不下崗。”
,沈陽造IC卡數據寫入設備蜚聲海內外 |